刀耕火種

刀耕火種

農業和農學

農業史

有機農業史

綠色革命

新石器革命

農業

酪農業

旱地農業

粗放農業

自由放養

放牧

休閒農業

集約農業

自然農法

有機農業

歷史

豬生產學

家禽飼養(英語:Poultry farming)

小農

其他類型

水產養殖

魚菜共生

水耕栽培

果園

牧場

佃農

刀耕火種

免畜農業(英語:Stock-free agriculture)

永續農業

都市農業

免耕種植

有關

農企業(英語:Agribusiness)

農業工程

農學

生態農業

混農林業

畜牧業

生態學

家畜

農業機械化

樸門

畜牧學

分類

農業

各國農業

農業公司

生物技術

畜牧業

肉類加工業

家禽業

農業和農學主題閱論編

1892年的芬蘭火耕

泰國火耕區

刀耕火種 (2013芬蘭)

刀耕火種,或稱刀耕火耨、火耕,是一種以砍伐及焚燒林地上的植物來獲得耕地的古老農業技術[1]。農民首先會砍伐一個地區的樹木及木本植物,待樹木乾燥後再作焚燒,此舉所產生的富含營養的草木灰能使土壤肥沃,土壤的生產力亦暫時性得以提升[1]。在經過數年的耕作後,耕地會因養分大量流失而變得貧瘠,農民便會棄置現有耕地並另闢新的耕地[1][2][3]。在印度,這種農業技術被稱為「jhum」[4]或「jhoom」[5]。而在瑪雅文明中,有一種類似的技術被稱為「米爾帕(Milpa)」[6]。

此種農業技術對於人口增長迅速的現代世界來說不具備可擴展性及可持續性[7][8]。儘管如此,經粗略估計全世界仍然有7%的人口(約2億至5億人)使用此技術開闢新的耕地[9][10]。

歷史[編輯]

世界大部分地區都有著農民使用刀耕火種開闢耕地的歷史。在新石器革命時,人類開始由狩獵採集社會轉型至農耕社會,但隨著人口增加,食物的需求亦漸漸增加,因此耕地變得重要。為了獲得更多的耕地,人們開始利用刀耕火種這種技術來清除更多的土地,以供種植及放牧。因此,自新石器時代以來,刀耕火種這種技術已被人類廣泛用於將林地轉變為農田和牧場[11][12]。由於當時的人口對土地的壓力較低,而且人們的生計以自給農業為主,因此這種技術在那段時期是很有效的[13]。在歷史上,居於歐洲、西非及南美洲等地的農民均有使用刀耕火種的紀錄[14][15]。另外在唐宋時期,部分農業民族例如畲族、苗族、瑤族、壯族等都主要以刀耕火種為主要特徵[16]。

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刀耕火種對一些人口較為稀疏的地區來說是一種可持續的技術,因為耕地有足夠時間恢復營養。但隨著世界人口爆增,輪耕的周期不斷加快,農民不得不將森林開闢為新的耕地,以致森林砍伐的問題日益惡化[2][8]。

應用[編輯]

刀耕火種是一種在自給農業中經常使用的技術,除了開闢耕地外,農民還會使用此技術用以開闢畜牧場。在旱季時,農民會利用斧頭及鐮刀等工具砍伐林地上的樹木及木本植物,當植物乾枯一段時間,農民便會在中午時份焚燒乾枯的植物,而植物經焚燒後所產生的富含營養的草木灰則能使土壤變得肥沃[14][17][18][19]。

刀耕火種的穩定性大多取決於整個生態系統的總營養成分,而不是刀耕火種後土壤的淨增益[20]。在土地開發的第一個週期中,刀耕火種將大量儲存在地上生物量中的營養物質釋放到土壤中[20]。因此,土壤中營養物質的增加是以植物生物量為代價[20]。儘管在刀耕火種後土壤的養分供應會短期增加,但另一方面,在焚燒林木期間大部分的礦物營養素可能會因為侵蝕作用或淋溶作用而流失,例如鉀、鎂、鈣、硝酸鹽及硫酸鹽等[20][21]。另一方面土壤內的營養物質會因被作物吸收而減少,故整個生態系統中的總營養數量會逐漸減少[20][21]。當土地變得貧瘠,農民便會利用同樣技術清除林地並開闢新的耕地[17][18]。由於農民經常從一個耕地轉移到另一個耕地,因此刀耕火種可被視為輪耕的其中一種方式[22]。

在巴西,儘管清除森林是非法的,大量農民仍然使用刀耕火種在亞馬遜森林內開闢耕地,並種植經濟作物如大豆及玉米等[23][24][25]。而在印度尼西亞,大部份的小農使用刀耕火種來清除熱帶雨林,以便開發棕櫚油種植園[26][27]。另外,部份農業企業更會向一些居於貧困村落的農民支付金錢,要求他們清理他們的耕地以供種植棕櫚樹及生產紙漿,而農民在收取金錢後便會使用刀耕火種來清理耕地[26][27]。

影響[編輯]

更多資訊:1997年印尼森林大火、2006年東南亞霾害、2013年東南亞霾害、2015年東南亞霾害和2019年亞馬遜雨林野火

在印尼蘇門答臘和加里曼丹等地,由於大部份農民習慣使用刀耕火種技術清理土地,以種植棕櫚樹及生產紙漿,因此森林大火及其衍生的霾害問題每年都會發生[28]。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指出印尼境內的雨林在過去數十年已經有超過四份之一被毀,更將矛頭指向棕櫚油企業及一些棕櫚油消費品牌[29][30][31]。在2015年11月,綠色和平發現婆羅洲某一地區出現了災情嚴重的火災,更在數個月後變成了油棕種植園[30]。他們指此舉不但摧毀寶貴的熱帶雨林,更會趕絕棲息其中的雨林動物,如紅毛猩猩、長鼻猴及馬來熊[30][31]。另外在2015年6月,由於非法的刀耕火種活動而導致印尼出現山火,其後更引起嚴重霧霾,並波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28]。有研究指出在2015年該地區排放了8.84億噸二氧化碳,其中97%來自印尼的山火,更表示二氧化碳排放量相較1997年的火災更嚴重[32]。另一方面,有研究推算印尼、新加坡及馬來西亞三國共有10.03萬人因為2015年印尼森林大火而過早死亡[33][34]。

在巴西,有報道指出截至2017年9月發生於亞馬遜地區的帕拉州的火災相較2016年增加了229%[35]。研究人員指出大多數的山火都是人為造成的,原因是人們清除森林並將林地轉化為耕地,而採礦公司、伐木企業和農業綜合企業則加劇了森林退化問題[35]。儘管森林法規禁止任何人在大西洋沿岸森林進行刀耕火種,但破壞仍然存在[36]。有研究指出植物在被焚燒後所產生的殘留物會因淋溶作用而流入河流並最終進入海洋,而這種被稱為「黑碳(Black carbon)」的物質在進入海洋生態系統後更可能會傷害海洋生物[37]。

相關條目[編輯]

畲族

育秧移栽

火田民

參考資料[編輯]

^ 1.0 1.1 1.2 BBC. South East Asia haze: What is slash-and-burn?. BBC. 2013-06-24 [2019-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4) (英語).

^ 2.0 2.1 Petra Tschakert; Oliver T.Coomes; Catherine Potvin. Indigenous livelihoods, slash-and-burn agriculture, and carbon stocks in Eastern Panama.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 60 (4): 807–820.

^ Rainforest Saver. What is slash and burn farming?. 2019-06-28 [2019-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4) (英語).

^ Sanjoy Choudhury. Jhum. Geography and You. 2010, 10 (59).

^ Disha Experts. 1500+ MCQs with Explanatory Notes For GEOGRAPHY, ECOLOGY & ENVIRONMENT. Disha Publications. 2018 (英語).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幫助)

^ Roland Ebel. Effects of Slash-and-Burn-Farming and a Fire-Free Management on a Cambisol in a Traditional Maya Farming System. Redalyc. 2017-07-04 [2019-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0) (英語).

^ Nyle C.Brady. Alternatives to slash-and-burn: a global imperative.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1996, 58 (1): 3–11.

^ 8.0 8.1 Dale Bandy. Alternatives to slash-and-burn. A global strategy (PDF).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in Agroforestry. 1994 [2019-07-1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7-10) (英語).

^ Lynn Jenner. First Comes Fire Then Comes Crops in India. NASA. 2016-03-23 [2019-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8) (英語).

^ Ishan Y Pandya, Harshad D. Salvi. Significance of Tropical Woods of Southern Gujarat. Raleigh, NC: Lulu Publication. 2017: 206. ISBN 978-1-387-21570-6 (英語).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幫助)

^ Jaime Awe. Maya Cities and Sacred Caves: A Guide to the Maya Sites of Belize. Benque Viejo del Carmen, Belize: Cubola Productions. 2006 (英語).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幫助)

^ Henning Hamilton. Slash-and-Burn in the Historyof the Swedish Forests (PDF). Rural Development Forestry Network. 1997 [2019-07-1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8-20) (英語).

^ Raju Chhetri; Pramod Prasad Dahal; Kalpana Pokhrel; Bishnu Maharjan; Saurav Suman. “Expedition From Slash And Burn To Agroforestry Plantation, A Livelihood Upliftment Subsequences Of “Bankariya Ethnics”:A Case Study Of „Manahari Rural Municipality‟ Within Central Nep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Invention. 2018, 7 (7): 1–9.

^ 14.0 14.1 Bart Wickel. Water and Nutrient Dynamics of a Humid Tropical Agricultural Watershed in Eastern Amazonia. Göttingen, Germany: Cuvillier Verlag. 2004 (英語).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幫助)

^ William Nganje, Eric C. Schuck, Debazou Yantio, Emmanuel Aquach. Farmer Education and Adoption of Slash and Burn Agriculture (PDF). Nor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Agribusiness and Applied Economics. 2001 [2019-07-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8-20) (英語).

^ 曾雄生. 唐宋時期的畬田與畬田民族的歷史走向. 古今農業. 2005, (4): 30–41.

^ 17.0 17.1 Mark Cochrane. Tropical Fire Ecology: Climate Change, Land Use and Ecosystem Dynamics. New York, USA: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10 [2019-07-12]. ISBN 978-3-540-77380-1 (英語).

^ 18.0 18.1 Marcel Mazoyer, Laurence Roudart. A History of World Agriculture: From the Neolithic Age to the Current Crisis. London, UK: Earthscan. 2006 [2019-07-12]. ISBN 978-1-84407-399-3 (英語).

^ Paul Clarence Challen. Environmental Disaster Alert!. Crabtree Publishing Company. 2005 [2019-07-12]. ISBN 978-0-77871-581-8 (英語).

^ 20.0 20.1 20.2 20.3 20.4 Anthony S.R. Juo; Andrew Manu. Chemical dynamics in slash-and-burn agriculture.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1996, 58 (1): 49–60.

^ 21.0 21.1 Christian P. Giardina; Robert L. Sanford; Ingrid C. Døckersmith; Victor J. Jaramillo. The effects of slash burning on ecosystem nutrients during the land preparation phase of shifting cultivation. Plant and Soil. 2000, 220 (1-2): 247–260.

^ P. S. Ramakrishnan; Suprava Patnaik. Jhum: Slash and Burn Cultivation. India International Centre Quarterly. 1992, 19 (1/2): 215–220.

^ Jonathan Watts. Brazil's Amazon rangers battle farmers' burning business logic. The Guardian. 2012-11-14 [2019-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4) (英語).

^ Sue Branford. A fight for Brazil’s Amazon forest. The Financial Times. 2017-09-20 [2019-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4) (英語).

^ Shasta Darlington. Brazil tries to balance farming and forests. CNN. 2012-03-19 [2019-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4) (英語).

^ 26.0 26.1 Arlina Arshad. Indonesian firms pay farmers to be slash-and-burn 'fall guys'. The Straits Times. 2016-09-11 [2019-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4) (英語).

^ 27.0 27.1 Kate Schecter. 'Slash and burn' in Indonesia: Getting to the root of the problem. Devex. 2015-11-30 [2019-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4) (英語).

^ 28.0 28.1 端傳媒. 印尼森林大火後患無窮,研究指霾害致10萬人早死. 2016-09-20 [2019-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4) (中文).

^ 綠色和平. 誰仍在火燒印尼雨林?. 2016-03-04 [2019-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0) (中文).

^ 30.0 30.1 30.2 綠色和平. 不可挽回的破壞 — 印尼雨林的無聲吶喊. 2017-01-09 [2019-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3) (中文).

^ 31.0 31.1 Hannah Gould. Palm oil giant's impact in Indonesia worse than reported, says Greenpeace. The Guardian. 2016-06-09 [2019-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4) (英語).

^ Thomson Reuters Foundation. Indonesia forest fires in 2015 released most carbon since 1997: Scientists. The Straits Times. 2016-06-29 [2019-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4) (英語).

^ Agence France-Presse. Haze from Indonesian fires may have killed more than 100,000 people – study. The Guardian. 2016-09-19 [2019-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4) (英語).

^ Shannon N Koplitz1; Loretta J Mickley; Miriam E Marlier; Jonathan J Buonocore; Patrick S Kim1; Tianjia Liu; Melissa P Sulprizio; Ruth S DeFries; Daniel J Jacob1; Joel Schwartz; Montira Pongsiri; Samuel S Myers. Public health impacts of the severe haze in Equatorial Asia in September–October 2015: demonstration of a new framework for informing fire management strategies to reduce downwind smoke exposur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2016, 11 (9).

^ 35.0 35.1 Zoe Sullivan. Record Amazon fires, intensified by forest degradation, burn indigenous lands. Mongabay. 2018-01-18 [2019-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0) (英語).

^ Rachel Nuwer. Years After Slash and Burn, Brazil Haunted by 'Black Carbon'.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2012-08-12 [2019-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4) (英語).

^ Thorsten Dittmar; Carlos Eduardo de Rezende; Marcus Manecki; Marcus Manecki; Jutta Niggemann; Alvaro Ramon Coelho Ovalle; Aron Stubbins; Marcelo Correa Bernardes. Continuous flux of dissolved black carbon from a vanished tropical forest biome. Nature Geoscience. 2012, 5: 618–622.

閱論編林業

概要(英語:Outline of forestry)

索引(英語:Index of forestry articles)

期刊

森林面積

林業類型

混農林業

德埃薩

模擬森林(英語:Analog forestry)

竹林

近自然林業(英語:Close to nature forestry)

社區林業(英語:Community forestry)

生態林業(英語:Ecoforestry)

能源林業(英語:Energy forestry)

真菌林業(英語:Mycoforestry)

永恆林業

培育林業

社會林業(英語:Social forestry)

永續林業(英語:Sustainable forestry)

都市林業(英語:Urban forestry)

世界林業(英語::Category:World forestry)

森林生態 與森林經營

造林

樹藝

燃燒(英語:Controlled burn)

樹木學

疏伐(英語:Ecological thinning)

同齡管理(英語:Even aged timber management)

林火(英語:Fire ecology)

森林認證(英語:Certified wood)

ATFS(英語:Tree farm#American Tree Farm System)

CFS(英語:CarbonFix Standard)

FSC

PEFC

SFI(英語:Sustainable Forestry Initiative)

WCC(英語:Woodland Carbon Code)

SmartWood(英語:Rainforest Alliance#Sustainable forestry certification)

森林

資訊學(英語:Forest informatics)

IPM(英語:Forest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調查(英語:Forest inventory)

病害(英語:Forest pathology)

保護(英語:Forest protection)

次生林

復育(英語:Forest restoration)

生長與收穫(英語:Growth and yield modelling)

園藝學

基改林木(英語:Genetically modified tree)

原始林

再造林

都市(英語:Urban reforestation)

林學

永續經營(英語: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異速生長(英語:Tree allometry)

林木育種(英語:Tree breeding)

測計學(英語:Tree measurement)

樹冠(英語:Tree crown measurement)

樹圍(英語:Tree girth measurement)

樹高(英語:Tree height measurement)

材積(英語:Tree volume measurement)

森林與環境主題(英語::Category:Forestry and the environment)

酸雨

碳吸存

皆伐

森林開伐

生態服務

森林梢枯(英語:Forest dieback)

森林破碎化

掠奪式經營(英語:High grading)

非法砍伐

入侵物種

REDD(英語: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

輪耕農業

其特美內(英語:chitemene)

刀耕火種

刀碳耕種(英語:slash-and-char)

木材回收利用(英語:Timber recycling)

森林火災

野生松(英語:Wilding conifer)

林產工業(英語::Category:Timber industry)

森林

復育(英語:coppicing)

伐木

農業(英語:Forest farming)

園藝

製材業

木材

膠合板

造紙業

木材加工業

林產物(英語:Forest product)

生物炭

生質物

木炭

特產物

棕櫚油

嫘縈

橡膠

鞣皮(英語:tanbark)

鐵路

樹木養殖場(英語:tree planting)

聖誕樹栽培(英語:Christmas tree cultivation)

木材

人造板

薪柴

桃花心木

柚木

木工

林業相關從業人員(英語::Category:Forestry occupations)

林務員(英語:Forester)

樹藝師

造材師(英語:Log bucking)

索道工(英語:Choker setter)

生態學家

伐木工(英語:Felling)

樵夫

林火消防員

臨時防火員(英語:handcrew)

林火支援隊(英語:Interagency hotshot crew)

林火觀測員(英語:Fire lookout)

跳傘救火員(英語:smokejumper)

流送導引員(英語:Log driving)

卡車司機(英語:Logging truck)

原木檢定員(英語:Log scaler)

保育巡查員(英語:Park ranger)

樹脂萃取(英語:樹脂採收工)

割膠工

木瓦加工員(英語:Shingle weaver)

林木估測員(英語:Forest inventory)

植樹人

木工(英語:Wood processing)

森林法規與 與林業相關機構

FAO

FIC(英語:Forestry Information Centre)

Unasylva(英語:Unasylva)

森林治理(英語:Forest_governance#Forest_governance)

森林原則(英語:Forest Principles)

蒙特婁會議(英語:Montreal Process)

聯合國森林論壇(英語:United Nations Forum on Forests)

森林法(英語:Forest law)

政府執法

森林類別(英語:List of types of formally designated forests)

IFM(英語:Independent forest monitoring)

ITTO(英語:International Tropical Timber Organization)

IUFRO(英語:International Union of Forest Research Organizations)

政府機構(英語:List of forestry ministries)

博物館

研究中心(英語:List of forest research institutes)

學會(英語::Category:Forestry societies)

技職學校(英語:List of forestry technical schools)

大學及學院(英語:List of forestry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歷史(英語:List of historic schools of forestry)

事件及行動

植樹節

為地球植十億棵樹運動(英語:Billion Tree Campaign)

森林英雄獎(英語:Forest Hero Award)

GFIS(英語:Global Forest Information Service)

非洲綠色長城

三北防護林

世界木材日(英語:World Wood Day)

國際森林日(英語:International Day of Forests)

國際森林年(英語:International Year of Forests)

世界林業大會

森林知識網(英語:Forestknowledge.net)

林業主題

分類

各大洲林業

各國林業

列表

共享資源

閱論編火歷史

早期人類對火的使用

歷史性火災列表

科學

裂解

閃點

燃燒

鏈反應

焰色反應

組成

燃料

熱量

獨立火災

各類火災

各國火災

各年火災

犯罪

縱火

火刑

人物

縱火狂

消防員

縱火者

普羅米修斯

燧人氏

文化

火葬

火焰崇拜

組織

國際火研究基金會(英語:International Flame Research Foundation)

燃燒研究院(英語:The Combustion Institute)

其他

山火

回燃

火災暴風

火龍捲

刀耕火種

分類

共享資源

維基字典

閱論編森林砍伐與沙漠化伐林

開墾農地(英語:Assarting)

森林砍伐

森林砍伐與氣候變化

地區伐林情況(英語:Deforestation by continent)

非法砍伐

山巔移除採礦(英語:Mountaintop removal mining)

刀耕火種

刀耕炭種

沙漠化

乾旱化(英語:Aridification)

沙漠化

水氣循環(英語:Moisture recycling)

土壤退化作用

水資源匱乏

防預策略

植樹造林

生物炭

保護性放牧(英語:Conservation grazing)

沙漠綠化(英語:Desert greening)

生態林業(英語:Ecoforestry)

生態工程

混農林業

京都機制(英語:Flexible Mechanisms)

非洲綠色長城

三北防護林

輪牧(英語:Rotational grazing)

綠洲化(英語:Oasification)

林地復育

相關

艾倫‧薩沃里(英語:Allan Savory)

生物多樣性

經濟影響分析(英語:Economic impact analysis)

環境哲學

滅絕

森林地貌完整指數

未受侵擾原始森林(英語:Intact forest landscape)

國際森林年(英語:International Year of Forests)

地表對氣候的影響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改變與林業

自然景觀

新石器時代

理察‧聖巴爾布貝克(英語:Richard St. Barbe Baker)

里山

地球化

亞馬遜黑土

原野

世界林業大會

權威控制資料庫 各地

法國

BnF data

德國

以色列

美國

其他

瑞士歷史詞典

相关推荐

哔哩哔哩私信发图片方法 具体一览
趣看365app下载

哔哩哔哩私信发图片方法 具体一览

📅 07-26 👁️ 5899
5种变态根的常见类型
趣看365app下载

5种变态根的常见类型

📅 07-27 👁️ 6910
再度归来 新版Alienware TactX游戏鼠标评测
365bet下载

再度归来 新版Alienware TactX游戏鼠标评测

📅 07-08 👁️ 9152